首页 / 新闻中心 / 中煤要闻
16天排水155万立方米!中煤榆林队昼夜奋战全力支援内蒙古呼和浩特排涝抢险
日期:2025-08-28  

8月,持续强降雨导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发生严重内涝,部分区域积水成灾,防汛排涝形势异常严峻。

灾情就是命令。8月10日12时许,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中煤榆林队迅速响应、紧急集结。5台专业救援车辆整装出发,13名指战员携16台(套)大流量排涝泵等关键装备,火速赶往受灾区域执行抗洪排涝任务。经过5个半小时长途疾驰,队伍于当日17时30分抵达抢险现场。指战员未作修整,立即与现场指挥部对接并领取任务,随即奔赴指定作业区。一场与洪水搏斗的排涝攻坚战,在浊浪之中全面展开。

现场情况比预想更为复杂。一片汪洋,水下杂物遍布,抢险时间紧迫。中煤榆林队布置好排涝阵地后,立即召开临时党支部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。狭小的车厢里,13名指战员围坐在一起,党旗庄严地贴在车门内侧,映照着每一张坚毅的面孔。

会议明确了从设备架设、管线巡查到安全警戒的“一名党员负责一片区域”工作机制。支部书记张亮眉头紧锁,望向车窗外的洪水,语气铿锵:“洪水里的临时党支部,就是冲不垮的战斗堡垒!越是危急关头,党员越要当先锋、打头阵!”5名党员当即领下任务,各自带着队员奔赴责任区。

党员高满红是第二次参与重大排涝救援任务。他深知设备稳定是决胜关键。水泵架设完成后,他并不急于启动,而是蹲在泥水中反复检查了三遍。“泵体固定螺丝有点松,水下震动容易导致移位。”他一边扶着泵身,一边用扳手逐个紧固螺丝,泥浆溅了满脸也毫不在意。检查至电缆接口时,发现防水胶带有起边现象,他立即重新包扎,并向队员强调:“接口一旦进水,机器短路,会严重影响救援进度。”全部确认无误后,水泵轰鸣启动。他的细致和担当,为整个队伍树立了榜样。

在党员的带动下,队员们士气高昂。蹚水铺设水带、检查设备状态、记录设备参数……那面贴在车门上的党旗,成了浊浪中最醒目的坐标,也是队伍心中最稳的“定盘星”。

大功率水泵的轰鸣声,成为灾区最动人的声音。为守住排水防线,中煤榆林队始终坚持排涝效率与安全管理并重,将安全视作不可逾越的底线。

“排涝作业要抢时间、拼进度,让设备持续运转,但安全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,绝不能有丝毫松劲。”安全员魏志远语气坚定。队伍严格执行24小时轮班值守,每班除专人监控泵机状态外,还专设安全监督岗。他们不仅精准记录温度、油压等运行数据,还持续巡视周边环境,排查水下漏电隐患、检查警示标志,切实做到“设备不停转,安全不松懈”。

然而,排涝过程中的“拦路虎”不时出现。暴雨冲刷而来的树枝、杂草、塑料袋等杂物垃圾,不断涌向水泵进水口,容易造成堵塞。队员们每两小时就要穿上厚重防护装备,深一脚浅一脚蹚进齐腰深的浑浊洪水中,摸索清理杂物。洪水浸透衣衫,汗水与泥水交织而下,水下杂物划破的伤口隐隐作痛,他们却只是抹一把脸上的汗水,继续投入工作。“早一分钟清通,就能多排一方水。”

截至8月26日16时,中煤榆林队已在抗洪一线连续奋战超过16天,16台(套)大功率排涝泵稳定运行,总排水能力达11600立方米/小时,累计排出超155万立方米积水。涝区的水位在一点点下降,排涝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,而泵机的轰鸣声,仍在为守护这座城市持续作响。

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从来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融入中煤榆林队指战员血液的责任与信仰。8月12日,在从救援现场返回临时驻地的途中,李园、杨雨露、党治壮、吴健奭四名队员发现一位老人驾驶的三轮车侧翻,老人被压车下。他们毫不犹豫,分工协作,有人看护老人、联系家属,有人疏导交通、防止二次伤害,高度默契完成了一场紧急救援。

从河南到湖南,再到内蒙古,作为第三次跨省执行任务的“老兵”,中煤榆林队不仅具备丰富的抢险救援经验,更深知高效救援离不开科学规范的流程。他们坚持标准化作业,水带铺设横平竖直,接口衔接严丝合缝,设备布局科学规范,这些近乎苛刻的细节,都是与洪水抢时间、为生命护航的过程中总结出的最快最稳的方式,早已从日常备战训练中固化为每一次出险的工作标准,使他们成为多支救援队伍信赖的“标杆样板”,甚至吸引同行现场学习。

每一次救援都是全新的战斗,但初心始终如一,那就是全力以赴火速救援,守护一方百姓平安,让老百姓早点回家。“身上穿着‘中煤’救援服,肩上扛的就是央企信誉!”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,中煤榆林队以最快速度、最硬担当、最实行动持续印证:这支队伍,关键时刻拉得出、冲得上、打得赢!他们以逆行的身影和昼夜不息的奋战,又一次在洪水之中为人民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“安全堤”。(陕西公司)